中国不介入乌克兰问题是战略失策
发布日期:2015-08-05浏览:2775
提到乌克兰,媒体们总是喜欢连篇累牍地报道其与俄罗斯持续不断的地缘冲突,乌克兰政府军与蒙面武装分子战斗的故事,总是更加吸引人们眼球。但人们也注意到,当乌克兰局势成为转为国际热点问题时,美、英、法、德、俄等国外长穿梭斡旋、领导人纷纷表态支持与反对时,中国却异常地安静。
在乌克兰局势动荡的这半年中,中国媒体只程序性地报道了乌克兰事态进展,连中国外交部都没有立场性发言。中国对乌克兰问题的“不作为”,已引起国际政界人士或著名学者的不同看法。
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沈大伟认为,中国是“不完全大国”。中国或许拥有充足的有形和无形力量,却选择不介入,出于诸多理由:原则、不关心、专注国内事务,或者有个宏大计划,等待有利时机再现身。中国的低调被称为是一种“精心盘算的”战略,现实主义——追求自身权力和安全的最大化,可以解释中国对乌克兰问题的疏远立场。
的确,在国内舆论场,我们会发现一些专家中国对介入乌克兰问题持否定的观点。中国前驻联合国及驻欧盟代表团团长丁原洪称,中国不要把自己的影响力估计过大了。连美国都解决不了,比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问题,你介入管什么用?即使中国给乌克兰送钱,但我们能解决乌克兰的长期问题吗?
按丁原洪说法,中国并不是乌克兰利益的攸关方,中国介入进去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自己也没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他这种看法,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市场。问题是,现在以及将来,中国都对乌克兰问题采取不沾边的做法,只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导致中国在国际事务以及热点问题上没有多少话语权。
如果我们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从地缘政治上来讲,下一步乌克兰形势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乌克兰东部地区不管是自治,还是独立,乌克兰都要发展经济,老百姓都要生存。否则,这个国家就会真正走向崩溃。
对中国而言,乌克兰至少有两大价值。一是在物流上,乌克兰是西欧一道通往中国巨大市场的大门,而中国正希望通过“钢铁丝绸之路”扩大铁路货运出口。乌克兰的农田有助于保障中国的粮食进口,中乌已制定了庞大农田租赁计划。二是在军事上。过去中乌军事关系密切,乌克兰帮助中国制造战斗机发动机,以及军用气垫船等,此外,双方还根据战略伙伴协议在其他项目上合作。
出于诸如此类的原因,早在2013年底承诺投资80亿美元之前,中国就向乌克兰提供了约100亿美元的贷款。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乌克兰无论是在武器装备销售,还是联合研制方面,以及军事技术交流上,双方都有所增加。乌克兰已把中国当作自己产品的销售市场,特别是以前俄罗斯与乌克兰联合研制生产的产品。
目前乌克兰的经济困局,欧盟和美国都无能力或者因为涉及自身利益而不愿解决。9月18日,尽管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美国国会饱含感情的演讲让全场掌声不断,但他向美国提出的经济和武器援助请求却未得到满足。奥巴马与其会面时表示,美国亦向乌克兰提供了4600万美元的军事安全援助,多为侦查和防护设备,而给予的经济援助却非常少。
虽然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拿出了一点钱,但加在一起还不够乌克兰偿还2014年的外债。现在看来,唯独中国有这个经济实力,况且本来中国也意图在乌克兰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乌克兰是中国外交“西进”的重要一环。一旦乌克兰成为对抗俄罗斯前哨的北约准成员,中国外交“西进”的前景必将变得很不明朗。
事实上,中国介入乌克兰问题,不是仅对中国一方有利,而且对欧美一方有利,至少让他们对中国是“不完全大国”的说法没有市场。再说,一个民意对中国更善意的乌克兰,比一个充满愤怒甚至敌意的乌克兰,更符合中国的利益。说白了,这件事正在冲击着中国对乌克兰的战略本身。
由于乌克兰局势的发展,欧洲战略格局正处于变动中,未来如何与乌克兰相处,将是关系中国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的关键问题。下一步,中国究竟想在这里得到什么?答案也许有好几个,但如果中国不珍惜其在乌克兰的影响力,仍然采取不介入的做法,等于自动放弃其自身利益,那么,中国多年来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倘若真是那样,将是中国的战略失策。
在乌克兰局势动荡的这半年中,中国媒体只程序性地报道了乌克兰事态进展,连中国外交部都没有立场性发言。中国对乌克兰问题的“不作为”,已引起国际政界人士或著名学者的不同看法。
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沈大伟认为,中国是“不完全大国”。中国或许拥有充足的有形和无形力量,却选择不介入,出于诸多理由:原则、不关心、专注国内事务,或者有个宏大计划,等待有利时机再现身。中国的低调被称为是一种“精心盘算的”战略,现实主义——追求自身权力和安全的最大化,可以解释中国对乌克兰问题的疏远立场。
的确,在国内舆论场,我们会发现一些专家中国对介入乌克兰问题持否定的观点。中国前驻联合国及驻欧盟代表团团长丁原洪称,中国不要把自己的影响力估计过大了。连美国都解决不了,比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问题,你介入管什么用?即使中国给乌克兰送钱,但我们能解决乌克兰的长期问题吗?
按丁原洪说法,中国并不是乌克兰利益的攸关方,中国介入进去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自己也没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他这种看法,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市场。问题是,现在以及将来,中国都对乌克兰问题采取不沾边的做法,只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导致中国在国际事务以及热点问题上没有多少话语权。
如果我们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从地缘政治上来讲,下一步乌克兰形势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乌克兰东部地区不管是自治,还是独立,乌克兰都要发展经济,老百姓都要生存。否则,这个国家就会真正走向崩溃。
对中国而言,乌克兰至少有两大价值。一是在物流上,乌克兰是西欧一道通往中国巨大市场的大门,而中国正希望通过“钢铁丝绸之路”扩大铁路货运出口。乌克兰的农田有助于保障中国的粮食进口,中乌已制定了庞大农田租赁计划。二是在军事上。过去中乌军事关系密切,乌克兰帮助中国制造战斗机发动机,以及军用气垫船等,此外,双方还根据战略伙伴协议在其他项目上合作。
出于诸如此类的原因,早在2013年底承诺投资80亿美元之前,中国就向乌克兰提供了约100亿美元的贷款。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乌克兰无论是在武器装备销售,还是联合研制方面,以及军事技术交流上,双方都有所增加。乌克兰已把中国当作自己产品的销售市场,特别是以前俄罗斯与乌克兰联合研制生产的产品。
目前乌克兰的经济困局,欧盟和美国都无能力或者因为涉及自身利益而不愿解决。9月18日,尽管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美国国会饱含感情的演讲让全场掌声不断,但他向美国提出的经济和武器援助请求却未得到满足。奥巴马与其会面时表示,美国亦向乌克兰提供了4600万美元的军事安全援助,多为侦查和防护设备,而给予的经济援助却非常少。
虽然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拿出了一点钱,但加在一起还不够乌克兰偿还2014年的外债。现在看来,唯独中国有这个经济实力,况且本来中国也意图在乌克兰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乌克兰是中国外交“西进”的重要一环。一旦乌克兰成为对抗俄罗斯前哨的北约准成员,中国外交“西进”的前景必将变得很不明朗。
事实上,中国介入乌克兰问题,不是仅对中国一方有利,而且对欧美一方有利,至少让他们对中国是“不完全大国”的说法没有市场。再说,一个民意对中国更善意的乌克兰,比一个充满愤怒甚至敌意的乌克兰,更符合中国的利益。说白了,这件事正在冲击着中国对乌克兰的战略本身。
由于乌克兰局势的发展,欧洲战略格局正处于变动中,未来如何与乌克兰相处,将是关系中国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的关键问题。下一步,中国究竟想在这里得到什么?答案也许有好几个,但如果中国不珍惜其在乌克兰的影响力,仍然采取不介入的做法,等于自动放弃其自身利益,那么,中国多年来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倘若真是那样,将是中国的战略失策。